焦炉热修操作规程:精准维护保障炼焦核心设备稳定运行
时间:2025-07-25 来源:http://www.zhxyj.com/
一、巡检与缺陷诊断体系
焦炉热修需建立三级巡检机制:
日常巡检:每班次按固定路线检查炉顶大面、上升管承插口、蓄热室等12个关键部位,重点记录炭化室变形、蜂窝裂缝、熔洞渣蚀等缺陷。例如,某焦化厂采用热修定位符号系统,将上千个燃烧室状态浓缩至横排温度记录纸,使异常情况一目了然。
专项检测:每月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炉墙温度分布,发现局部高温点(>1350℃)立即处理;每季度进行砖缝气密性测试,压力保持时间需≥30秒。
状态评估:结合炉龄数据建立健康档案,当炭化室墙面凹入>50mm或凸出>30mm时,立即启动翻修预案。
二、核心修复技术规范
(一)喷补与抹补工艺
预处理阶段:
清除缺陷部位石墨、焦油等杂质,使用2.5-3kg/cm2压缩空气吹扫砖缝
喷补前对炭化室墙面喷涂0.5mm厚磷酸稀浆作为粘结层
材料配制:
硅砖部位采用中温硅火泥(SiO?≥93%),配比为:火泥100kg+磷酸10kg+水玻璃5kg
粘土砖部位使用高铝火泥(Al?O?≥45%),配比为:火泥100kg+水泥15kg+精矿粉20kg
泥料需在2小时内使用完毕,磷酸类泥料需提前24小时预混
施工控制:
喷补作业:风压控制在0.2-0.25MPa,喷嘴距墙面200-300mm,单层厚度≤5mm,总厚度≤15mm
抹补作业:采用"三压三抹"工艺,每次抹补厚度≤10mm,间隔2小时待初凝后进行下次施工
某焦化厂创新应用分层喷补技术,在7m焦炉炉头修复中使泥料附着力提升40%
(二)结构性修复标准
炭化室翻修:
施工条件:结焦时间>2小时,相邻炉室设缓冲炉
拆除工艺:自上而下分段拆除,保留立火道隔墙,使用木锤轻敲避免震动
砌筑要求:新砖与旧砖接茬长度≥150mm,灰浆饱满度≥95%,墙面平整度误差≤3mm
上升管更换:
安装前对底座进行机械打磨,粗糙度达Ra6.3μm
采用"三明治"密封法:底层铺3mm水玻璃石棉绳,中层灌磷酸泥浆,表层抹耐火胶泥
某企业通过优化密封结构,使上升管根部漏气率从12%降至2%
蓄热室修复:
更换格子砖时,采用"定位架+激光校准"技术,确保砖层水平度误差≤1mm
封墙勾缝使用含水玻璃10%的粘土火泥,勾缝深度≥15mm
三、安全管控要点
煤气区域作业:
执行"双人操作+监护"制度,使用铜质工具并涂抹黄油
作业前进行煤气置换,CO浓度<24ppm方可进入
上升管根部修复时,在集气管平台设置警戒区,配备便携式报警仪
高温防护措施:
炉内作业人员穿戴铝箔隔热服,配备强制通风面罩
施工区域搭建陶瓷纤维隔热棚,控制环境温度<60℃
每30分钟轮换作业人员,避免热辐射损伤
应急管理机制:
制定煤气泄漏、高温灼伤等6类应急预案
现场配置急救箱(含烧伤膏、解毒剂等)和担架
每季度组织专项演练,确保响应时间<3分钟
四、质量验收标准
外观检查:
修复部位与原砌体接缝平直,无明显错台
喷补层表面均匀,无流淌、龟裂现象
抹补层厚度偏差≤±2mm
性能测试:
气密性测试:压力0.02MPa保持30分钟,压降率<5%
强度检测:使用回弹仪测试,修复区强度≥原砌体85%
某钢厂通过引入超声波检测技术,使隐蔽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
档案记录:
填写《焦炉热修记录表》,包含修复部位、材料用量、施工时间等12项信息
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实现修复历史可追溯
重大修复工程需编制专项报告,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存档
焦炉热修作为设备维护的关键环节,需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构建预防性维护体系、应用先进修复技术、强化安全质量控制,可显著提升焦炉运行稳定性,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规范的热修管理可使焦炉寿命延长3-5年,吨焦维修成本降低15-20%,对炼焦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暂无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青年大街386号华阳国际大厦28楼

邮编:110004

电话:024-23180042 024-23180231

传真:024-23180042

手机:13704443085

邮箱:lnzhx090224@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中弘信冶金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