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钢铁行业效益下滑导致的恶性竞争问题
时间:2024-10-30 来源:http://www.zhxyj.com/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进入了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行业运行持续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68亿吨,同比下降3.6%;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6.88亿吨,同比下降6.2%。供需动态平衡的压力明显加大,企业把握生产节奏难度加大。
海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出口钢材8071万吨,同比增长21.2%;累计进口钢材519万吨,同比下降9.0%。虽然出口量增长,但出口均价下降,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钢铁出口形势日趋严峻。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03.66点,同比下降7.67%;铁矿石进口均价为111.6美元/吨,同比下降0.8%,降幅明显小于钢价降幅。高企的原料成本进一步挤压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前三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4.54万亿元,同比下降6.87%;营业成本为4.31万亿元,同比下降6.14%;利润总额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行业效益明显下滑,企业研发、产品升级和节能环保投入受到制约。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对钢铁材料的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虽有增长,但不足以弥补传统需求的下滑。建筑用钢需求下降,制造业需求虽有增长,但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铁矿石价格相对高位且易涨难跌,导致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企。而钢材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部分企业在市场低迷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降价销售策略,导致行业内出现了“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的恶性循环。这种“内卷式”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钢铁行业应加强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已提出“三定三不要”原则,即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不要把现金变成库存、经营性“失血”和应收款。企业应自觉遵守这一原则,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已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对现有高炉、转炉、电炉等全流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提升环保绩效,实现绿色发展。
继续执行粗钢产量调控政策,为钢铁生产节奏放缓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和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推动钢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领域的应用。
积极参与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加强与国际钢铁协会等国际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通过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实力。
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例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环保投入;通过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钢铁材料在城市管网改造、新能源建设等领域的应用。
对于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这不仅可以减少行业的无效供给,还可以为优质企业的发展腾出空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钢铁行业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效益下滑和恶性竞争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行业自律、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市场需求、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可以逐步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